北京今日良机科技有限公司 优品机械常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国良
2025-11-06作者:tang123 浏览: 次
深耕农机革新路,践行为民显担当
—— 访北京今日良机科技有限公司 优品机械常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国良

在中国农业机械化与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浪潮中,崔国良的名字与“技术突围”“实业报国” 紧密相连。这位深耕农机领域二十余载的创业者,既是哈尔滨工程大学讲台上传道授业的师者,也是日本企业中潜心钻研的工程师,更是北京今日良机科技有限公司与优品机械常州有限公司的领航者。从黑龙江嫩北农场的知青岁月到国际农机市场的崭露头角,从铁路机械专利到甜菜种植全产业链装备创新,他用跨学科的视野与坚韧不拔的实干,在农机装备国产化的征程上镌刻下深刻印记,诠释了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。
初心萌芽:从田野到课堂的积淀
1968年初冬,彼时还是中学生的崔国良响应“上山下乡”的号召与数百名“老三届”学生怀着“有志青年志在四方”的雄心,来到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县的嫩北农场。一路上敞篷卡车的寒风、雨雪交融的泥泞路、让这群热血青年第一次直面北大荒的凛冽与艰辛。而他们的住处“二劳改”,竟是“劳改犯刑满释放后接受监督改造的地方”。一幢幢简陋茅草屋,中间横亘着冬季取暖的“地火龙”,两侧长长的大炕,这便是他们的栖身之地。
在“上山下乡”的艰苦岁月里,崔国良的生活与书本处于“绝缘”状态。每天上山砍柴、下地种田,伙食是粗茶淡饭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。但是艰苦且枯燥寂寥的生活并未磨掉他的“心气”,反倒于经年累月的劳作间,始终保持着勤于思考的习惯与自觉。这段峥嵘岁月磨练了他的意志,也让他对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,更让他懂得了农民的艰辛和不易。
1974年,崔国良因对农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,被推荐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起重输送专业深造。然而仅仅初中未毕业的学历,如今让他一下子进入大学,知识的断层让他十分忧心和忐忑。理工科知识点一环扣一环,计算差之分毫则缪之千里。此后的数年,崔国良以“废寝忘食般的恶补、慢鸟先飞般的勤勉”的状态追赶学习进度。宿舍灯常亮至深夜,图书馆座位成了“固定据点”。天道酬勤,最终他以优异成绩毕业,被分配至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机械系任教。
在三尺讲台上,崔国良一站就是十一年。虽然“桃李满天下”,却也因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生出紧迫感。他深知科技在发展,时代在前进,知识不更新就是原地踏步,于是1988年放下教鞭,毅然选择自费赴日本农工大学攻读研究生。“有志青年志在四方”的信念,时隔二十年再次指引了崔国良前进的方向。
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。在日深造期间,崔国良通过系统性的学术学习,深度接触了全球前沿科技领域的核心动态与尖端成果,也由此对学术研究的本质内涵、方法论体系形成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与体悟。在他看来,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,始终是驱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。因此,他的研究方向始终聚焦于:如何依托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效能、减轻劳动者负担,最终为社会大众创造实际价值。


技术深耕:从专利积累到产业切入
初到日本农工大学,崔国良过着“半工半读”的高强度生活。白天随导师深耕机械设计自动化领域,每一个技术节点都反复推敲;入夜则奔赴建筑设计公司,伏案绘制施工图纸至深夜,笔尖划过图纸的沙沙声,成了他深夜最常伴的声响。就连节假日,挤在沙丁鱼罐头般的地铁里,他也常能倚着冰冷的车厢便沉沉睡去。短短三五分钟的小憩,于他而言已是难得的歇息。在深造与打工交织的艰辛岁月里,崔国良时常会想起知青时期的北大荒,那时风霜雨雪,淬炼了他迎难而上的坚韧,也会念及母校上海交通大学,正是这片治学沃土,赋予他持续汲取新知的深厚底蕴,让他在异乡的求学路上始终昂扬前行。回首那段埋首奋斗的时光,崔国良不胜唏嘘,语气里满是历经沉淀的平和:“当年不必靠端盘子洗碗谋生,能凭专业本领挣得收入,我已经很知足了。”
凭借国内教授机械制图的功底,崔国良很快赢得认可:手工制图 “毫无瑕疵”,掌握CAD技术后更是效率倍增。老板赏识他的严谨与高效,主动购置全套制图工具,并允许他节假日及业余时间在家里工作。投桃报李,这份信任崔国良他更加努力工作,每一份图纸都准时准点、零差错,成了公司里“最靠谱的中国工程师”。
1991年,崔国良入职日本東光産業会社,从事铁道线路及维护设备的开发设计。在新公司,他依旧保持着非凡的热忱和专注。无论是休息时间还是上班路上,他都在思索着设计方案。十四年里,崔国良先后拿下8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。从“轨道作业用轻4轮台车”到“折損補強器”,从“軌道自走車”到“軌道自走車の方向転換装置”,每一项技术都直接提升了铁路维护的效率与安全性。因表现突出,他晋升为技术部部长,得到协作单位及同事的尊重、领导的认可。甚至有人劝他加入日本国籍,他却坚定地表示:“心系祖国,根不能丢。”
在工作十多年后,崔国良选择自主创业,创办了中日興業有限会社。自公司创立之初,崔国良便将“质量第一、信誉至上”奉为经营圭臬。他带领团队深耕中国农机配件领域,专注为日本客户供应高品质产品。从原材料的精挑细选,到生产环节的精细把控,再到成品出厂前的多轮严苛检测,每一道工序都倾注着对品质的极致追求。这份匠心坚守,不仅赢得了日本客户的信赖,更在海外市场让中国农机配件的优质口碑落地生根,使企业铸的影响力与日俱增。八年后,他在日本购置小工厂,进行产品检验和装配,从“单纯零部件供应”向“产业链延伸”迈进。这段经历,为他日后回国创业打下来坚强的基础。

归国创业:从单点突破到全链布局
2011年,怀揣着对祖国深厚的感情,崔国良携技术与资源回国,注册成立了北京今日良机科技有限公司。彼时,国内还没有甜菜秧苗移栽机,甜菜种植全靠人工,效率很低。农户每天弯腰弓背,移栽一整天,累得直不起腰。他决定将这一空白市场作为突破口。谋定而后动,崔国良带着团队旰衣宵食,一头扎进内蒙古田间。经过数十次的反复试验、反复改良,2012年,崔国良研发的甜菜移栽机终于通过省级推广鉴定,一举填补了国内无甜菜秧苗移栽机的空白。当年,该机器即在内蒙古所有糖厂周边进行推广,受到了农户的一致好评,纷纷反馈“效率比人工高10倍,再也不用蹲在地里熬一天了”
近十年来,崔国良始终致力于机械质量与性能的迭代优化,其研发的农机产品因适配农业生产需求、稳定性与作业效率突出,广受各地种植户的认可与赞誉。尽管长期身居海外,他却始终心系祖国农业发展,以提升种植户生产效率为核心目标深耕钻研。数年间,他在国内农机具创新领域持续突破,累计获得11项专利授权,为农业机械化升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。2019年,崔国良的农机成功打开欧洲市场,获得了立陶宛农业技术中心的订单。
“科学即生产力,科学当造福大众”的理念,在他每一项发明创造与实践应用中均体现得淋漓尽致。从机械性能的细微改良到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,每一步探索都紧扣农业生产痛点,始终以服务农户、助力农业发展为根本导向。
作为技术型企业家,崔国良始终在研发一线躬耕不辍。至今他在国内外已累计获得19项专利,其中8项铁路领域、11项农机领域。尽管硕果累累,但他仍保持着一颗谦虚平和的心态。他说:“专利不是高高在上的尖端技术,大多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普通创新,而且也是为了防仿造。”
国以才立,业以才兴。崔国良在人才培养上也秉承着务实的态度。他常对年轻员工说:“销售不懂技术,就没法跟农户讲清机器的好处。技术不懂市场,就容易闭门造车。”因此,他鼓励年轻人“跟着跑田间、见客户、改图纸”,在捶打历练中获得成长。



实业坚守:从企业治理到行业担当
功崇惟志,业广惟勤。商海浮沉数十年,崔国良始终以“技术为民、质量为本”作为经营宗旨。在他的经营哲学里,企业不仅是追求利润的实体,更是社会的一份子,最终目的是带动社会经济发展,回馈人民。
面对行业未来,崔国良有着清晰地判断:“农村年轻人少,都往城里去了。土地流转后,大片地块需要大型机械,小农户则需要小型设备。农机行业要‘接地气’,跟着农民需求变。”如今崔国良依旧未停下前行的脚步:一方面持续推动日本铁路设备的“中国化适配改造”,让海外技术更好贴合国内应用场景;另一方面深入调研智能农机的实际应用需求,既力求以技术迭代让农机更具智能化属性,更以需求导向让农民的生产劳作更省心、更高效,始终在技术服务实业的道路上稳步前行。
创业二十余年,崔国良认为创业如同一场漫长的戈壁征途,途中虽布满荆棘、困难重重,但只要清晰锚定品牌发展方向,持续夯实品牌深厚底蕴,以脚踏实地的态度精准克服并有效化解一个又一个挑战,终将抵达胜利的终点。这既道出了创业之路的艰辛本质,更传递出明确方向、厚积底蕴、稳步破局的核心信念——将品牌建设作为前行基石,以耐心与定力拆解困境,让每一步突破都成为迈向目标的坚实步伐。
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;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回望崔国良的人生路,从嫩北农场知青到国际农机开拓者,从大学教师到企业掌舵人,每一步都扎实坚定。他以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为引领,融合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洞察,不仅在领域内开辟出独特发展路径,更铸就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业绩。他的一生,既是对创新精神的不懈践行,更是对实干品格的生动诠释。这份精神,必将在中国制造的浪潮中,继续传递下去,照亮更多人的奋斗之路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