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第一作者宋才发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、二级教授,广西民族大学特聘“相思湖讲席教授”,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、民族法学学科团队领衔人,博士生导师。
达西村:民族自治地方
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
(宋才发率团赴新疆调查)
宋才发 高长文
(高长文系中共中央党校、国家行政学院机关党委宣传处长)
达西村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尉犁县兴平乡的一个近郊村,位于尉犁县城西侧,是典型的城乡结合村。“达西”维吾尔语意为“盐碱地”,因当地土地盐碱严重而得名。“达西土地盐碱白花花,庄稼歉收日子怕,大人们没有一顿肚子饱,巴郎子露着光屁股,苦日子啥时到尽头。”这首至今陈列在达西村陈列室更烙印在村民心中的“打油诗”,铭刻着这个村子曾经的艰难。直到改革开放前夕,达西村还是尉犁县出名的贫困村,长期处于“地无一分平,房无一间整,晴天一身沙,雨天一身泥,生产靠贷款,生活靠救济”的困境中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《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》,明确提出将“生产发展、生活宽裕、乡风文明、村容整洁、管理民主”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。作为民族自治地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,达西村用富有“达西特色”的发展思路,将自己的家园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小康建设明星村。
口袋里要鼓囊囊:排头兵的第一要诀
“口袋里要鼓囊囊”引领达西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系列巨大成就。据尉犁县和达西村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,到1982年达西村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贫困村,大多数村民吃粮靠返销,生产靠贷款、生活靠救济。“穷则思变”成为达西村村民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。达西村党支部、村委会在认真调查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,提出了“先富头脑后致富”、“典型先富带动整体”的思路,随之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。1983年达西村率先在全县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走出了推动自身发展的关键一步。在此后的20多年里,达西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,不断调整、优化产业结构,使农业生产稳步向前发展,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。最终形成以种植业为基础,经济发展以农业、畜牧业、林果业及乡村企业和二、三产业多业并举,依靠科技,解放思想、积极探索、勇于创新,不断壮大集体经济,走出了一条具有“达西特色”的小康之路。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当地草场退化、水资源短缺、农业产业结构单一、农民增收难度大的问题,达西村党支部围绕农业与生态协调发展问题进行实地调研,为本村农业可持续发展重新把脉定位,探索出农业持续发展和生态良性循环的“双赢”路子。譬如,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,达西村“两委”班子及时调整产业结构,在主攻棉花单产和品质、保持棉花支柱产业的同时,压缩棉花种植面积,减少用水量,坚持高起点、上规模培育和发展林果业、畜牧业,积极拓宽第二、三产业的发展途径。目前全村棉花种植7550亩,果园4260亩,牛羊育肥户168户,从事第二、三产业的农户达228户690人,涉及到17个行业。村集体办的农贸市场和280亩的温室大棚,已经成为达西村集体经济的有力支撑,2008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05万元。2008年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,来自棉花、林果业、畜牧业、第二三产业和其他方面的收入分别达到3532元、1654元、1242元、2790元、780元,第三产业结构基本趋于合理,农牧民收入来源趋向平衡。达西村集体
(图1)达西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例图
体经济,连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业、牧业和二、三产业,最大限度的增加了农牧民的家庭收入。1996年达西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040元;2002年这一数据上升到4583元。到2008年达西村经济继续稳进增长,实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462万元,集体经济纯收入105万元,集体资产达1850万元,其中流动资金480万元。农牧民纯收入人均为9998元,位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前列。
(表1)达西村人均收入统计表
年份
人均纯收入
增长率
1990年
640元
1996年
3040元
较1990年增长475%
2002年
4583元
较1996年增长151%
2008年
9998元
较2002年增长218%
“口袋里要鼓囊囊”在本质上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“生产发展”、“生活宽裕”两个具体目标是相通的。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,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,而生活宽裕则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,也是衡量我们工作成效的基本尺度。发展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。如果经济发展不好或者长期处于贫困,农民收入提高就无从谈起,衣食住行无从改善,生活水平无从提高,新农村建设就无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,再好的蓝图也只能是无望的“乌托邦”。因此,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如何实现“生产发展”和“生活宽裕”这两个基点上。达西村提出的“口袋里要鼓囊囊”这个引领村庄经济进步的村训,恰好与这两个基点具有异曲同工的作用。因为“鼓囊囊”指增加农牧民收入,如何实现“鼓囊囊”?关键是要用实效性强的措施推动生产发展、经济发展、社会发展,最终实现农牧民 “生活宽裕”的目标。
精神上要亮堂堂:排头兵的第二要诀
“精神上要亮堂堂”照亮了达西村的前进之路。1991年达西村里发生了一起偷窃事件,达西村“两委”认识到:“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来发展经济是愚蠢的。”要解决全体村民在思想上存在的问题,必须狠抓思想教育。达西村首先突出“革命传统和法制道德”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,其次大力强化达西村的思想文化阵地建设。1997年达西村被中共尉犁县委命名为“尉犁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”。1999年村集体投资100万元,兴建了达西村集学习培训、文化娱乐于一体的二层楼的村办公大楼,同时拿出6000元订党报党刊和购买科技图书资料,还适时地组织村民进行演讲比赛、文艺演出和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会等,活跃达西村群众的文化生活。为巩固取得的成果,达西村开展了“双文明三带活动”,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,实行“两个公约、四个合同”制度。达西村是一个维、汉两个民族聚居的村子,其中维吾尔族约占80%,汉族约占20%。达西村重视民族团结,各民族之间和谐共处,共同进步。另外,达西村通过设立治安联防制度和伊斯兰教教义协调制度,群策群力,连续十年保持刑事案件的零记录,多次被评为民族团结和社会治安先进典型。所有这些积极而有效的措施,使达西村逐步实现了村民思想上的“亮堂堂”。到2008年,达西村已经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乃至全国远近闻名的先进文明村。
“精神上要亮堂堂”与“乡风文明”、“村容整洁”、“管理民主”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,体现出鲜明的“达西特色”。乡风要文明首要的是强调村寨精神文明建设,“精神上要亮堂堂”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通俗概括,而村容整洁是乡风文明的的重要内涵,管理民主在促进乡风文明的同时,又在被促进、被提高。据统计资料显示,2008年达西村儿童入学率达到100%,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9.6%。库尉饮水工程入户率达到100%,村级医疗卫生体系已达到初级卫生保健标准。村级道路均为柏油路面,防洪灌溉渠道全部进行了防渗处理。全村350户农民家庭已经搬进抗震安居房,25户农民已喜迁别墅。这些成绩的取得,得益于达西村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。譬如,达西村为整治村容村貌,在全村广泛开展“五个卫生好”活动(“门前道路卫生好、房内卫生好、院内外卫生好、厕所卫生好、个人卫生好”);全村实现了“五个进村”(“路、水、电、闭路电视、沼气”进村),并取得实效;为改善环境卫生,达西村修建了6个垃圾池,设置了20个垃圾桶,投资 30万元为250户家庭改建卫生厕所,还成立了一个由村干部、村民代表组成的卫生评比小组,每月一次进行卫生评比活动。卫生好的农户落实绿牌,卫生差的户落实黑牌,全村已评出的卫生好的农户320户,卫生差的农户30户,通过卫生评比活动的开展使全村的村容村貌大力改观。再譬如,达西村依靠制度建设保障集体经营管理,确保管理民主。坚持突出三个“强化”,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,确保管理民主和群众利益。达西村实行集体经济的“双代管”制度,即由乡农经站委派专业会计,村里设出纳,账目和资金全部由乡农经站统一代管。另一方面,从1992年起制定了村集体财务管理责任制、民主理财制等制度,明确了集体财务预决算、货币资金管理、财务审批、重大事项报告等方面的管理规定。成立了5人民主理财小组,由村合作社主任任组长,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、妇女主任等人共同组成。在财务管理审批上实行“一支笔”审批,规定100元以内的开支,由村合作社主任批准,100元以上的开支由民主理财小组批准。同时达西村注重强化民主监督,加强财务规范化制度化建设,发挥群众监督作用。成立了由德高望重的“三老”人员任组长,村民小组长、村民代表等11人组成的财务监督管理小组,实行民主理财,增强了村民的参与意识、民主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。达西村实行村务公开尤其是财务公开,每季度向群众公布财务收支情况。坚持村民代表议事会制度,每10户推荐1名村民代表组成议事会,凡是村里的大事都要经过村民代表议事会讨论通过后方可实施,做到遇事同群众商量、议事让群众参与、做事让群众知道。所有这些带有鲜明特色的措施,都使得达西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保持了经济建设、政治建设、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平衡发展,为成绩的取得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要“鼓囊囊”,更要“亮堂堂”:排头兵的法宝
正确处理“鼓囊囊”与“亮堂堂”的关系是达西村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。在社会主义时期,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,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,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。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,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。达西村村训“口袋里要鼓囊囊,精神上要亮堂堂”的逻辑安排,充分体现了达西村人对“两个文明”建设的清醒认识。从改革开放前落后贫穷的“盐碱地”,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“明星村”,达西村的发展过程中,始终围绕着这个逻辑关系。改革开放初期,达西村认识到“鼓囊囊”的重要性,一心抓物质文明建设,取得了脱贫致富的重大成就。随着“鼓囊囊”到达一定程度,达西村又适时地加上精神上“亮堂堂”。“亮堂堂”工程建设是精神文明层面的内容,其难度可想而知,然而达西村以继续扎实推进村民腰包“鼓囊囊”为坚实基础,在全村开展一系列的法制教育、革命传统教育、民族团结教育,制定和完善达西村村规民约,建立达西村图书馆、陈列室,通过这样一些措施,在“鼓囊囊”的基石上建立起了有着鲜明民族地区农村建设特色的“亮堂堂”工程。这种“亮堂堂”反过来又进一步膨胀了村民腰包的“鼓囊囊”,最终形成了良性循环,有力地促进了达西村的社会安定、民族团结、经济发展和村民的富足安康。
要“鼓囊囊”更要“亮堂堂”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“五个要求”异曲同工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,“生产发展”、“生活富裕”是“乡风文明”、“村容整洁”、“管理民主”的必要基础,“乡风文明”、“村容整洁”、“管理民主”又为“生产发展”、“生活富裕”提供必要的精神、环境和法制方面的保证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,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,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。而生活宽裕则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。乡风文明,是农民素质的反映,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,是实现村容整洁、管理民主的精神保证,显示了新农村建设中精神文明建设层面的成绩。达西村村训中“鼓囊囊”与“亮堂堂”实质上是与这些相通的。“鼓囊囊”的前提是生产发展,其本质是村民实现“生活宽裕”这一终极目标。“亮堂堂”要以“鼓囊囊”为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前提,“亮堂堂”是“乡风文明”的直接体现,又是“村容整洁”的精神前提,同时还是实现“管理民主”的基础保障。纵观达西村的发展历程发现,当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,精神层面的建设能否抓紧抓好显得特别重要和突出。达西村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,更说明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处理好“生产发展”、“生活富裕”、“乡风文明”、“村容整洁”与“管理民主”五者之间的极端重要性。
原载《中国民族报》2010年7月9日,第5版(理论周刊)
转载请注明出处。